最新研究表明,冠心病、卒中、高血压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病因,可以追溯到胎儿期和婴儿生长后第1年的生长发育障碍。这一研究成果,把预防这几种“现代病”的年龄大大提前了。
英国医学研究院对40~50年以前的医院病历记录进行研究后发现,出生时体型小的婴儿,到中年以后发生冠心病的几率较高;出生后1年内较瘦小的婴儿,无论出生时的体重是否正常,以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较高。因此可以认为,1岁以内婴儿体重轻是日后得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香港中文大学儿科荣誉教授Barker认为,一些人成年后常见的疾病,可能与胎儿期的生长“程序”有关。这一推论被称之为“Barker假说”。这一假说认为,出生时较为瘦小的男女婴儿,之所以到了中老年期发生冠心病、葡萄糖耐量降低,以及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危险性较高,是因为胎儿期和婴儿期是血压、血脂、葡萄糖代谢、凝血因子和身体脂肪分布的发育形成程序的关键时期。这一生长“程序”已经被动物实验证实是确实存在的,因为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是在快速生长的胎儿期和婴儿期成熟的。错过这一时期,由不良“程序”酿成的后果也就无法挽回了。
这一假说认为,生长迟缓不仅存在于瘦小的胎儿,即使出生正常者也存在这一障碍,这可能与其母亲在妊娠前后的营养不良及吸烟有关。为此,研究者建议社会经济情况差的妇女,在妊娠前后增加水果与蔬菜的摄入,并加强对出生后1年内婴儿的喂养,以预防这种生长程序障碍,为成年时期预防“现代病”奠定基础。